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湖南县域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总人口占全省的89%。可以说,没有县域的繁华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繁华发展;没有县域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
“125”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年,全省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与年相比,均实现了翻番,出现出了长沙、浏阳、宁乡等一批GDP过千亿元的经济强县,培养了浏阳烟花、醴陵陶瓷、永兴银业、双峰农机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湖南省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经济范围不大、实力不强。县均生产总值.8亿元,只有广东的80%左右,低于湖北的.6亿元。2是产业层次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30%左右,工业中能源原材料产业占到70%以上,服务业比重仅为30%左右,且多为传统低端业态。3是发展不平衡、调和性较差。纳入考核的98个县市区中,有50个贫困县,最低的古丈县生产总值仅20.2亿元,财政收入仅2.3亿元,分别只有长沙县的1.8%、1.1%。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也出现出许多新特点:“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改变,立足县情,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走特点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发展方式已不可延续,园区化承载、集群式推动,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自我封闭、画地为牢的僵化发展思惟已难以见效,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潮流,突破县域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协作,走开放式发展之路,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乡分割,依托工农产品“剪刀差”推动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已成为历史,加大兼顾城乡发展力度,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我省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依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在创新、调和、绿色、开放、同享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一、创新为先,着力培养县域发展新动力。近年来,湖南省深入实行特点县域经济发展工程,县域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服务业等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但产业结构、质量水平、竞争力仍然不优、不高、不强,究其缘由,就是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不足。“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掌控未来湖南省县域发展的发展走向,避免“阿喀琉斯之踵”,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是培养优势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点经济,没有特点就没有生命力,就难以在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人们说起烟花,就会想到浏阳;论起烤烟,就会谈到桂阳。这就是特点的优势和价值所在。要改变“小而全”的做法,引导各地依托资源天赋和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选准2—3个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构成一乡一品、一县几品的发展格局。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推动产业延伸、产业链接,提高产业化水平。2是调剂优化产业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市场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健康、生态、时尚成为人们消费新寻求。县域发展只有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剂产业和产品结构,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牢固建立市场需求导向,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良、高效、适销对路的产业和产品。3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要支持县域企业自主组建研发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与合作,推动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争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鼓励县域企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装备更新和工艺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调和为要,着力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县域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可持续性就不强。湖南省县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时间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1产业与23产业、工业与农业、城与乡等关系上。“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必须牢固建立全省县域发展“一盘棋”的思想,重视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越发明显。1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就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而言,长株潭始终是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其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必须锲而不舍地增强。要以计划、交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和17个特点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长株潭一体化进程。要重点发挥发达县域的带动作用,推动地理区位相连、资源基础类似、发展路径相近的县(市)抱团发展,打造板块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我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全省县域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2是增进产城一体发展。产业是支柱,城镇是载体,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实现产城融会互动发展。目前我省城镇化率已超过50%,打造了一批基础完善、功能配套的县域特点城镇,今后要以这些城镇为依托,依照产城一体要求抓好产业和城镇发展,重点在适合地区计划建设一批加工制造产业园区,带动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发展,到达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目的。3是推动产业整合吞并。产业的发展大多会经历竞争、整合、再竞争、再整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当前去产能的任务要求下,更应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鼓励企业抱团发展。省茶叶公司、省食粮团体通过推动整合吞并,产值迅速由几亿元上升到50多亿元,成为全国同行业中居指可数的龙头老大,走出了一条强强联合发展的新路子。要鼓励省内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技术、资金等优势,采取吞并、重组、租赁、控股等方式,展开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第三、绿色为体,着力建立县域发展新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忽视生态保护,就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省县域发展拼资源、拼投入依然十分明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很大,全省已有25%的耕地、27%的农田灌溉水遭到不同程度污染。改变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事关县域可持续发展。1是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抓好节能减排是减少“三废”污染、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举措。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湖南,必须推动县域加工制造业节能减排。要严格落实“3同时”制度,把好新上项目环保关,坚决关停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5小”企业,积极推行高效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2是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多年来湖南省农业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日趋加重。据调查,湖南省每公顷农田使用化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施用的化肥只有35%有效,65%残留在农田中;每一年生猪粪便排放量达2.3亿吨,绝大部分没有处理;再加上生活垃圾污染、白色污染,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落,全省近1/4的耕地遭到重金属污染。没有优秀的生态环境,县域产业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支持。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抓好农业投入品使用管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农田残膜回收,扩大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范围,逐渐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展开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三品一标”创建,引导农民发展清洁生产。3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既能提升农业效益,又能增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近些年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休闲农林庄发展到多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干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示范农庄、精品景区(点)和精品线路,把休闲农业打造成改良农村环境、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事业。
第四、开放为径,着力拓展县域发展新空间。如果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互动延续加深。湖南省县域经济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乘势而上,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构成与外部深度融会的互利合作格局。1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湖南省一些县域特色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引进了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如岳阳县引进中粮团体,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的精米生产线,一举改变了素有粮仓之称的岳阳县有好米无强企的局面。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提升产品层次、延伸产业链条,精心计划和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一批大型企业(团体),借助其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推动县域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是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要认真总结“湘品出湘”成功经验,大力拓展沿海发达地区销售市场,探索建立产品市场营销长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拜托代理、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建设连锁直销经营体系,提高产品流通效力。加快推动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知著名商标,加强宣扬推介,努力培养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本土名优产品。3是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时期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中央实行“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我省县域企业“走出去”搭建了平台。要捉住这1契机,推动县域优势企业展开对外合作,创建境外生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区,推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设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增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第五、同享为本,着力提升县域发展新活力。“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县域发展只有强化同享发展理念,把本身发展与实现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1是营建全民创业良好环境。要在县域层面深入开展“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动,进一步优化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等领域,参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人材特别是科技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创办县域企业,充分激起全民创业热忱。要认真落实有关支持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税收、信贷、用地等支持力度,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公共许诺制和政务公然制度,积极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全力保护县域企业合法权益,努力构成尊重纳税人、关爱企业家、扶持创业者的良好氛围。2是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既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引导扶持,对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增进其发展壮大。要引导县(市)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等,计划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各类创业主体入园发展,为创业者提供经营基地、可学经验等帮助,让他们的羽翼不断饱满。3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做大县域产业“蛋糕”总量的同时,还必须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部人民,使推动县域产业发展的进程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进程。要引导县域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避免人力资源外流,使县域企业成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要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合作社、建立利润返还机制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基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收益,增进全部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征稿启事:
“HNDRC_GOV”公众
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贵阳儿童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