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担使命;扎根一线,服务患者。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首医临床一线涌现出大批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先进典型,他们以医者仁心默默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这里,我们撷取一些典型事迹,共同领略他们的动人风采。
紧急跨院支援救治血管挫灭伤患儿
6月17日晚8点,医院行政总值班室,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您好,医院,有个孩子腹股沟处钝器伤,怀疑静脉断了,想请你们血管外科现在来会诊。”电话中,传来了首都医科医院总值班室迫切的声音。值班的门诊部副主任李小宇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性命攸关的大事,赶忙应下,第一时间联系会诊。十分不巧的是,血管外科正副主任均不能立即出诊,正在犯愁时,李小宇想到了本就是血管外科大夫的副院长吴英锋。加完班正骑自行车回家的吴英锋接到电话,没有一丝犹豫,调转自行车,医院。
吴英锋(左一)为孩子手术中
十几分钟后,满头大汗的吴医院,见到了正躺在抢救室里的孩子。通过紧急问询孩子和家长,吴英锋得知孩子是在下午独自骑车时不慎摔倒,突然的冲击力使金属车把从腹股沟斜插入腹腔。孩子忍痛把车把拔出,血喷涌而出,他支撑着走了几步,便倒在血泊中。影像结果显示孩子右侧骨盆骨折,右侧髂外动脉和髂外静脉也缺失了一大截,这在医学上称之为“挫灭伤”。
夜里11点半,手术开始了。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到休克失代偿期,麻醉时突然血压直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生命垂危。这使得把孩子移至杂交手术室的计划破灭,吴英锋只能在移动C臂下进行介入手术,医院医务人员的配合下,与孩子一起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吴英锋借助有限的介入条件有条不紊地实施介入操作,精准植入球囊,定位到动脉血管断端,髂动脉的球囊阻断很快就被助手松开腹部压迫双手后伤口不再冒血的事实证实了。血止住了,在场的医务人员无不为之欣喜,但更大的难关摆在面前,那就是如何建立新的血运通路。为了尽快挽救缺血的肢体和垂危的生命,吴英锋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经验,成功在腹股沟伤口处分离出股动脉,并将断裂的髂动脉和股动脉用人工血管连接吻合。细心的他考虑到孩子将来还要长大长高,特别选择了较粗一些的人工血管,并在缝合时留出了延长的储备量。当触摸到孩子右足背动脉的搏动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了,厚重的铅衣下汗水浸湿了吴英锋的手术衣。清晨6点,手术终于完成了!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被转至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手术室外,焦急的家长得知手术成功完成,激动得热泪盈眶,攥着吴英锋的手,不停地道谢、再道谢。
万米高空突发癫痫
3名医生妙手仁心病人得救
3月29日下午,从北京飞成都的CA航班上发生惊险一幕。飞机起飞一个半小时左右,一位年轻男乘客突然开始抽搐,双手僵直、双眼上翻、口吐白沫,没有意识,情况十分危急。此时,飞机正在万米高空,机组紧急广播呼叫医生帮助。幸运的是,医院神经外科徐跃峤、何川、高鹏3名医生正好在这趟航班上。
医院3名医生赶到病人身旁
“我当时听到广播呼叫医生,‘刷’地一下就站了起来,我的2位同事几乎也在同一时间站了起来。”徐大夫是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可能是我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原因,经常抢救病人,身手比较敏捷,所以第一个冲了过去。”徐大夫冲到患者身边后,何大夫和高大夫也紧随着赶了过来。有着16年临床经验的徐大夫第一反应:这应该是一个癫痫大发作的情况,刚好是神经外科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
对于癫痫发作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呼吸道畅通。当时患者坐在椅子上,徐大夫就托着患者的头,让患者的头枕在自己的左胳膊上,“这样让他可以比较顺畅地呼吸。”患者的嘴角不时地喷出一些白沫,也喷到了徐大夫的衣服上,但她根本顾不上擦。
在徐大夫的胳膊上躺了五六分钟之后,患者逐渐平稳下来。徐大夫请机组工作人员帮忙松开患者的安全带,拿了一个小枕头,让患者侧躺在椅子上。她叮嘱机组工作人员,患者癫痫发作之后通常会昏睡一会儿,这都是正常现象,继续观察就可以了。患者昏睡期间,机组工作人员一直在严密注视患者的情况,徐大夫和同事们也不时地过来“巡诊”。20分钟后,这位男乘客慢慢恢复了意识,转危为安。随后,徐大夫和同事们了解到这名男乘客以前从来没出现过癫痫发作的情况,他们再三叮嘱这位男乘客,下医院就诊。
紧急呼叫医生北京医生站了出来
加拿大多伦多时间7月20日下午2点半,加航AC航班起飞。这趟航班从多伦多飞往北京,在这架飞机上,有一支由10名医院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队,他们刚刚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下简称特多)完成了一个月的援外任务。
刘清海为患者查体
飞行7个多小时后,正在北冰洋上空,此时已经到了特多当地时间晚上10点。突然,机上广播响起。广播中,空中乘务员焦急地询问航班上有没有19C座位乘客的家属,同时紧急呼叫医务人员。听到广播,坐在54排的刘清海立刻站了起来,坐在56排的医疗队员、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汤劼几乎同步起身,两人迅速来到这位乘客身边。
两名医生走到19排,发现这是一位华裔老人。刘清海和汤劼向空乘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随即为老人进行查体。刘清海注意到老人的头已经耷拉下来,嘴角还有口水。他们过去,拍着老人的双肩说,“老先生!老先生!老先生!”大声呼叫中,老人只能微微睁开眼睛,浑身无力。汤劼是神经外科医生,他握了握老人的左手,又握了握老人的右手,再抬老人的双脚,初步排除了脑卒中。老人看起来病情特别危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们注意到老人随身带了一个小包,打开发现里面有几瓶药品,都是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有可能是心衰加重了。
经济舱位置狭小,机组在头等舱为老人找到了座位。两名医生把老人抬到轮椅上送到头等舱平躺下来。随后,他们利用飞机上的医疗设备为老人进行简单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的血压在/70毫米汞柱;血氧饱和度只有81%,而正常人至少要在95%以上;心率高达每分钟次,呼吸每分钟28次,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测血糖8.9毫摩尔/升。他们排除了低血糖,考虑到老人也是凌晨从特多出发,一路上颠簸了20多个小时,“估计是路途劳累导致旧疾加重。”他们决定让老人吸氧,上半身抬高,“半卧位,可以减轻心脏的压力。”
就在老人吸氧期间,北京医疗队的医生们每隔10分钟就过去给老人监测一次生命体征。20分钟后,老人心率下降到每分钟91次,血氧饱和度达到了98%,血压基本正常。“那一刻,我的心才踏实下来。”这之后,医疗队员了解到,老人今年已经74岁了,是特多的华裔,既往有冠心病和心衰病史。由于医院曾经多次援助特多,在当地颇有名气,老人就是准备去医院来看病,没想到,飞机上就遇到了医院的医生们。
授人以渔
为牙买加白内障患者送光明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派,首都医科医院选派王艳玲、黄映湘、王康、孟照洋、陈曦、陆平、刘冰、吴珺、王薇等9名专家组成中国“光明行”项目医疗队,于3月27日至4月27日在牙买医院开展医疗援助项目。
医疗队与牙买加医务工作者合影
医疗队员克服33小时长途飞行和时差困难,怀着医者无国界的使命感,抵达牙买加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专家组成员无论年龄与身份,不顾旅途的疲惫,亲自搬运药械集装箱,调试安装设备。大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集中大量筛查患者,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分工协作、通力配合、攻坚克难,16个手术日圆满地完成了例白内障复明手术,无一例并发症,超额完成了手术任务。
多位患者在恢复视力重见光明之际,满含感激的泪水,向中国眼科专家表达诚挚的谢意,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94岁老太太“难以相信眼睛终于又能够看得见东西”,激动地夸赞中国专家技术好;受白内障困扰数十年的律师老爷爷计划着再次开启自己的工作室,赚钱环游世界,并且表示第医院,要拜访各位医护天使;小有名气的本土歌唱艺术家开怀高歌,为手术准备室带来一次免费小型演唱会;一名患者揭眼罩后,第一时间拿出手机,想看看手机上的文字内容,并高兴地大声朗读起来。
在牙买加期间,医疗队专家多次现场教学,对牙方医护人员共进行了5场专业授课。医院眼科医师尚未掌握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王艳玲队长还亲自手把手教3名牙买加眼科医生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我国驻牙大使馆的多方协调下,未来将有一名牙方医医院进修学习。
医疗队员对牙方现有仪器进行了整体检查维修,制定了眼科仪器设备规范化操作流程与维护手册。中牙双方医护人员将建立远程会诊机制,提高牙方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重视本次捐赠医疗设备的后续使用与维护,努力探索“光明行”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让更多牙买加患者受益。
“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首医临床一线无数医务工作者始终不忘从医初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力为患者解除病痛,用大爱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党委宣传部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学校精彩内容。